发布日期:2024-10-17 00:14 点击次数:136
据招股书资料,广联科技是一家面向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参与者的主要智能网联服务提供商,专注于向行业价值链上的行业参与者(i)销售车载硬件产品;及(ii)提供SaaS营销及管理服务,涵盖SaaS订阅服务及SaaS增值服务。
今年8月,周光召院士在京逝世。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如今仅有两位健在。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所有科学界精英的这群人,为我们撑起几十年和平天空的这群人,正渐行渐远,只留下高大的背影。
眺望那些陨落的星辰,人们经常会想起这样一个故事:1986年7月,当时已在弥留之际的邓稼先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愿望——希望能再去看一次天安门。当轿车沿着长安街缓缓行驶,邓稼先转头问妻子许鹿希:“你说,三十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今天的我们,可以坚定回答——这盛世,如你们所愿。无论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祖国永远记得,人民永远记得。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949年10月1日,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近代以来历经苦难斗争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曙光。
然而,新生的喜悦也伴随着严峻的现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虎视眈眈,依托其在二战中快速增长起来的军事、经济实力,企图把年轻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方势力开始对我国实施全面封锁和打压,并多次进行核威胁。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时任国务卿杜勒斯更狂妄叫嚣,“如果不能安排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
相比之下,彼时的新中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遑论国防尖端科技。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1958年,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1959年6月,中苏关系破裂,苏联随即撤走全部专家,带走了图纸和资料。彼时嘲讽之声不绝于耳,“中国(穷得)三个人穿一条裤子,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中国种的是‘蘑菇云’,收获的是‘鹅卵石’。”
但这些嘲讽者、看衰者似乎忘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忠诚为民、为民请命的人,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
“自己动手,从头做起来,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毛泽东同志如此号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代号为“596”,即苏联毁约的年月。“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里,墙面上写着这样的标语,写出的是那一代人排除万难、保家卫国的意志和决心。
(二)
科技攻坚,关键在人。只是,人从何来?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1950年,26岁的朱光亚在回国途中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了《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道尽了赤子之心。
而在大国的政治博弈之下,科学家的抉择何其艰难。这一声“回来”背后,是钱学森被美国软禁5年、归国路上不敢下船的忍辱负重;是郭永怀将呕心沥血钻研出来的资料全部焚烧殆尽的毅然决然;是周光召自愿放弃深耕多年的基础理论,转向原子弹研究的从头开始……
“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回国已是跋山涉水,而这又仅仅是漫漫征程的第一步。
“两弹一星”研发驻地大多偏远封闭、环境恶劣,戈壁滩更被当地人称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除了生活条件上的艰辛窘迫,研究基础薄弱是更大的困顿。那时大型计算机在中国十分稀缺,研究人员硬是靠着飞鱼牌JSY-20手摇计算机,计算出了第一颗原子弹相关的数据。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原所长李德元曾回忆道,即使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举足轻重的人物——彭桓武先生当时也并不知道氢弹是什么样子。为搞清氢弹“模样”,大家做过现在看来很“蠢”的事——把好几个月的《纽约时报》借来,一页一页翻,希望找到蛛丝马迹,可惜什么也没有找到。可以说,探索者们手中除了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就只有几十麻袋计算草稿、古老的算盘珠子、一颗不知疲倦的大脑和一颗为国跳动的心脏。
“两弹一星”是国家最高机密工作之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这既是保密要求,又是创业者的使命自觉。很多时候,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互相不知道对方名字,也不清楚对方的研究内容,甚至不知道自己研究的对象将会用在何处。
接受原子弹研制任务时,妻子问“去哪儿?”“做什么?”“去多久?”邓稼先连续回答了三个“不能说”。因在国际上知名程度高,王淦昌改名“王京”,在物理学界消失了整整17年。当时,同样“赫赫而无名”的还有“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自1958年被秘密召至北京,开始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他“人间蒸发30年”,父亲去世也未能再见一面……
国在先家在后,有国才有家。隐姓埋名的他们,做的是惊天动地事,虽万难而不言悔。
(三)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民日报》刊发号外向世界宣告:“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两弹一星”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体系的基石。也是自那时起,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形成、与美苏等大国关系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进展得以实现。这深刻影响了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塑造了中国崭新的大国形象,为后来几十年的和平环境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同志曾感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这段“争气故事”有力地证明了,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元勋们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功绩,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科研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一路走来,今天的中国硬核科技越来越抢眼。“嫦娥”探月、“北斗”组网、“神舟”飞天、“天眼”巡空、“蛟龙”入海、“鲲龙”击水……一批“国之重器”的纷纷亮相,标注着“两弹一星”精神的薪火相传,激扬着“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的民族志气。
(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今天,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激烈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各国间围绕创新的较量步步升级,中国要获得更大发展,要将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指望别人,必须更多地立足于自身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这不仅是历史的昭示,也是现实的倒逼。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冲突发酵与反全球化逆流叠加,国际形势愈发严峻复杂。一些国家将中国误判为“战略竞争对手”,掏出了自己擅长的“冷战剧本”。某种意义上,当下之局与当年并没有根本变化。唯有继续拿出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方能为自身发展争取主动权。
一度,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有人妄断,“两弹一星”模式难以复制,再也不会出现那种奇迹了。但事实是最硬的试金石。君不见,遭遇闭门羹后,我们用12年兑现了“中国人要上就上自己的国际空间站”的诺言;为了摆脱对美国GPS的依赖,我们用了26年让北斗系统成为全球导航领域的璀璨明星。
“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在各个领域写好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这也是对前辈最大的“记得”。
大国崛起,奠基于精神。先行者们的功业永存,他们的理想情怀和信仰信念,更为后来人构建出复兴之路上稳定的“意义世界”。
“你们在我们的记忆里股票配资怎么开户,我们在你们为之奋斗的事业中。”那些埋头苦干者、拼命硬干者、勇敢担当者、无私无畏者,永远是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英雄,永远是中国最硬的脊梁。
Powered by 炒股配资公司平台网站_最大炒股配资平台_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